闲置资产找到适合的新生赛道,便能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废弃20多年的防空洞通过“立体手术”,华丽变身为食品企业的“窖藏宝地”。这是一次对旧空间赋予新生命的大胆实践,更是一场关于资产盘活的创新探索。曾经沉睡的防空洞,在重庆机电集团资产公司(下称资产公司)改革攻坚专班的不懈努力下,从一片工业废墟走向新生,成为资产盘活的生动实践。
寻租困局中发现“灵魂拍档”
在綦江区古南街道綦齿路6号附76号旁的山坡上,建于上世纪50年代的防空洞铸铁大门早已锈结成块。这里曾是原綦江齿轮厂工具车间,截至2024年,它已整整休眠了24年。
走进防空洞内,斑驳的水泥地面、低矮的拱形穹顶,让机加工企业望而却步。“考虑到以前是生产单元,一开始我们的招租对象锁定在制造业,但客户看完直摇头,说这里连叉车都转不开身。”资产公司綦江分公司资产管理员王俊力翻着厚厚的闲置资产台账苦笑道。
“必须啃下这块硬骨头,唤醒沉睡资产!”资产公司改革攻坚专班立下军令状。面对防空洞“仅适窖藏类仓储”的专项评估结论,专班开启百日攻坚,带着详细的资产介绍资料,开启地毯式筛选,走访了20余家有仓储需求的企业,却接连碰壁,食品厂嫌弃湿度不够,酒企忧虑通风不良,连中药材商都因岩壁渗水而退缩。
转机出现在第27次上门洽谈。当某食品生产企业的窖藏师傅行至防空洞深处,指尖触到青石壁上凝结的水珠时,眼中骤然迸发亮光。“这里凉气入骨却不刺肤,湿度润物而不凝露,正是我们需要的‘窖藏宝地’!”于是沉睡20余年的防空洞终于等到了它的“灵魂拍档”。
“立体手术”让工业废墟焕发新生
阴暗潮湿的防空洞,6200㎡空间恍若被时光封印。洞顶垂落的藤蔓绞缠着废弃机器,343㎡配套房屋的危墙斜插着钢筋,内外部路面被野树根系顶得支离破碎,积水裹挟着锈渣在坑洼的路面中泛着油光。攻坚队联合租赁单位立即对防空洞展开“立体手术”。
首先是清创行动。20余名工人手持电锯与砍刀,在蛛网密布的洞内开辟通道。这场清理战,足足运走40余车残枝杂物。接下来是“筋骨重塑”。硬化路面团队顶着呛鼻的粉尘,将碎石、混凝土浇筑进被树根撕裂的地表,对地面进行加固和平整。洞外危房整改现场,工程师发现西侧墙体有15度倾斜,连夜植入32根钢柱对墙体进行加固。最后是“血脉再造”,新建的380米排水沟如银色脉络,蜿蜒地爬上山坡,确保排水畅通,污水处理池深挖到4.2米,则能够存储、过滤从岩壁渗出的锈水,系统优化排污难题。山洞内部,10座钢结构操作平台凌空架起,工人们在距离地面6米的悬空作业面上进行焊接作业,焊花如同流星般坠落,为整个空间注入了新的活力。
当最后一盏防爆灯在山洞操作平台亮起,资产公司綦江分公司负责人秦文忠摸着新硬化的路面,感慨道:“这地面能照见人影了!”曾经危房横梁上的裂缝,如今已被监测传感器严密监控;污水处理池中潺潺的水流声,与智能窖藏系统低沉的嗡鸣声交织在一起,奏响了新生的序曲。这场纵贯地下2米到空中6米的立体空间改造,让这片工业废墟重新焕发了产业活力——每一寸新硬化的路面,都宛如一枚勋章,见证着从荒芜到新生的华丽蜕变。
“工业遗产+非遗技艺”诞生跨界IP
2024年冬,该食品生产企业的非遗传承人将第一坛泡菜轻轻放入防空洞窖藏区。智能大屏亮起的瞬间,洞顶裂缝处的冷凝水收集装置传来滴答声响。曾经机器轰鸣的工具车间,如今陈列着3000口静静呼吸的陶瓮;坍塌的通风井被改造成数字化新风系统,实时维持着12℃的恒温生态。“我们给老空间装上了新‘器官’。”秦文忠指着岩壁上蜿蜒的银色管线——那是嵌入石壁的智能传感网络。年均30余万元的租金,不仅让废弃24年的资产重获新生,更催生出“工业遗产+非遗技艺”的跨界IP。防空洞的新生,已然成为资产公司盘活资产的典型案例。
在资产盘活的征程中,该防空洞改造项目只是众多实践案例中的一个。这一案例的背后,是资产公司改革攻坚的不懈努力、创新精神的生动体现和“把存量国有资产用起来”的使命担当。下一步,资产公司将持续探索更多闲置资产的盘活路径,通过坚持不懈的宣传推广、精准的供需匹配和科学的改造策略,让更多的“沉睡资产”重新焕发生机。